菜单 学习猿地 - LMONKEY

VIP

开通学习猿地VIP

尊享10项VIP特权 持续新增

知识通关挑战

打卡带练!告别无效练习

接私单赚外块

VIP优先接,累计金额超百万

学习猿地私房课免费学

大厂实战课仅对VIP开放

你的一对一导师

每月可免费咨询大牛30次

领取更多软件工程师实用特权

入驻
133
0

《北大毕业生拉黑父母六年:被操控的人生大都是悲剧》读后所感-------做父母应注意的一些事情

原创
05/13 14:22
阅读数 50644

原文:

《北大毕业生拉黑父母六年:被操控的人生大都是悲剧》

地址:

http://news.163.com/18/0130/11/D9D7KRKM0001982T.html

 

 

 

 

 

我是你爹”、“我是你妈”代表权威。不听,就是不孝。而当你想要反抗,父母回答最多的,除了那句“我为了你好”,恐怕就是“等你有了小孩,你就知道了”。

ps: 看了关于北大毕业生拉黑父母的事情后才知道原来好多人都有过如此的人生经历,当然这些人中也包括我。记得小时候母亲说到姐姐不理解自己的时候总要加上这么一句话“等你有了小孩,你就知道了”,几十年过去了姐姐早已成家,孩子也都满地跑了,不过到现在我也没有发现姐姐理解母亲,只记得当年姐姐说过这么一句话“等我以后有了孩子绝不会像你这样”,看了网上的这篇报道我是很有感触。

 

 

 

“你以为你为什么坐不住胎?你以为你为什么流产?因为你不听我的话,你缺德,你活该!”

这是一位母亲,在女儿流产之后,因为与女儿的一件小事摩擦,当着女婿的面,对孩子说出的话。

这个故事,来自读者留言。

不少人都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说养大一个孩子不容易。

可不少人忘了,孩子主动选择的权利。生养之恩重,好像可以粉饰一切。

 

 

很多父母教育孩子不再流行动手,而流行扎心。

有多少人从小被父母的话气到发抖,甚至毁坏一生?

北大毕业的王猛(化名)不仅拉黑了父母,还写下一封“为将来而记下的过去”为题的万字书信,发给很多同辈朋友,希望他们不要让更多孩子遭受自己受过的伤害。

与父母相处的二十多年里,他的诉求一直没被重视,受到打击也被忽视。

在采访中他说:“父母的爱其实是伤害,过去的经历无法与我的认知调和。”

 

 

“我们和我们的子女大部分是普通人,然而,再普通的生命,也应当得到身为人的尊重,有资格追求安宁或精彩的生活。”

 

王猛的父母不使用暴力,却用爱深深伤害了他。

 

 

 

 

比暴力更可怕的是漠视

比起挨打这种身体上的疼痛,精神上的漠视更可怕。

王猛称从小到大,需要帮助与支持时,父母总是忽视他。

小学,他不会剥鸡蛋遭到同学嘲笑,后来亲戚知道了,一次次拿他开涮,“面对取笑,家人从来没有保护过我,甚至不以为然。”

 

ps:记得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在外边被欺负了把霸凌了回到家里只会被父母再次责难,父母并不会去安慰自己,更不会去为自己出头,而会不听的指责自己的无能,现在想想这段经历要孩童时期的自己备受煎熬, 即使到了现在想起孩童时期的自己也并没有太多的暖心回忆,用父母的话说他们当年就是如此长大的所以我也理应如此成长,看了关于北大学子拉黑父母的这件事我才知道原来是我的抵抗力较好不然我估计也是要很有心理阴影的。

 

 

关键时刻,父母没有伸出手。

上初中时,王猛因调座位后身边环境糟糕向父亲诉苦,父亲怒吼:“同桌有什么影响?”“最卑贱的狗才想要什么公平!”“你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凭成绩好?哼。”

那时母亲在睡觉,毫不理睬。

ps:  出现事情时很多父母总喜欢先从自己孩子身上挑毛病,这可能是通病,有时父母并不能从子女角度去看待问题,这只会要子女质疑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爱。

 

 

大学前王猛和父母做了一次毕业旅行。导游在安排住宿时,当着所有人的面提出“这位北大的状元和两位小姑娘一起住,如何?”

王猛顿时不知所措,父母却什么也没有说。

回到房间后,王猛问父母为什么导游这样说,父亲的回答却是“你马上要出去读书了,别人乱说话这类事会很常见的。”

迎接他的只有指责。

 

 

 

 

 

ps: 被父亲谩骂可能很多孩子都有如此的经历,我也是其中之一,我想父亲的权威不应该是这样的体现,对子女的打骂又怎么能得到子女爱的回赠呢。

 

 

2005年春节是王猛在家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节。

家里的二姨看见他在做一件塑料模型,笑着说:“原来你只有玩模型时动手能力才不那么差。”

他被亲人取笑,父母依旧毫无反应。

 

 

诉求总被父母反复忽视,以至于王猛一度陷入痛苦迷茫,变得内向敏感,咨询师也说他几乎有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所有症状。

父母与子女远不是隶属那般简单。

 

 

全国未成年犯的一项调查显示,42.3%?的未成年犯表示“恨过自己的父母”。

其主要原因是父母对孩子不理解、不关心他们的心理感受。分析认为,这一结果折射出父母对孩子权利和独立人格的漠视。

 

“不够关心我的心理感受”占比很高 / 《漠视儿童权利是亲子冲突之源——从孩子“恨父母”说起》

 

ps: 当子女对父母的感情不再由爱所主导,而变成恨的时候,这时不仅是对子女心灵上的巨大创伤甚至在某种层面上会把子女推向犯罪的自我毁灭地步。

 

 

 

为什么父母总是无法平等的对待子女,一部分是观念作祟。

他们甚至再往上的祖祖辈辈似乎都觉得,孩子是父母的附属品。

“我是你爹”、“我是你妈”代表权威。不听,就是不孝。

而当你想要反抗,父母回答最多的,除了那句“我为了你好”,恐怕就是“等你有了小孩,你就知道了”。

他们等着你再次复制这个模式,以证明自己没错。

这句话像是万能回答,你所有的争辩都会被堵回来。

 

ps:  父母的观点和看法极有可能是从父辈上复制而来,他们把自己当年的经历加到你身上,同时也寄希望于你重复他们的模式并在那个时候理解他们今天的所作所为,我想这可能是前几辈人情感上的缺失导致他们对事情理解的偏差,而现在的80后90后都是在一个比较温和的大环境下成长受到比较好的教育,这时的年轻人真的会重复父辈的模式来一代一代的继续传承吗,我想很多人是不会的,我想我就是其中之一。

 

 

 

 

在父母的铁腕控制下,王猛的社交能力不佳,在学校经常被人欺负。

大学毕业后,王猛进入了一家与专业对口的研究机构上班。但他并没有信心。

“动手能力跟不上,交流也出现问题,自卑的心理导致很多事情跟不上,绩效评估下跌,不到一年只好离开。”

后面的几个工作也都不顺利。

“你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我的话你怎么敢不听?”这是很多控制型父母所奉行的强盗逻辑。

 

 

控制型父母教育出的孩子大概有两种一是乖巧懂事到没有自己,一是激烈反抗到断绝关系。

 

 

太懂事的孩子大多不幸福,发生冲突时,他们总是选择委屈自己。

有网友讲自己的故事:

“小时候想买好吃的东西都不会撒娇去要,妈妈如果说不给买,就说自己不喜欢了。

长大后自己赚钱了可以买很多好吃的东西,可是少年时的期待和欣喜却再也找不回来了。

小时候一直被夸奖懂事听话,长大之后却发现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蔡康永曾说:爸爸妈妈对小孩来讲,最珍贵的是什么?是给他一个理想的环境,让他变成他自己,而不是变成我们要他变成的人。?

教育好孩子的前提是把他当个人看,他是独立的,有思想的,有脾气的,而非被父母控制的机器人。

 

 

 

 

 

 

 

 

 

孩子不是家长炫耀自己的工具

老舍先生有言在先:“摩登夫妇,教三四岁小孩识字,客来则表演一番,是以儿童为玩物。”

可能很多人都有过这种经历,每逢家里来客,父母总让孩子表演个节目。

顺从的孩子,就在吃饭的间隙站起来,对着酒足饭饱的食客,在餐桌旁边翩翩起舞。

 

有位网友说:“为了不想表演节目,我学了游泳,结果我妈让我在亲戚面前表演一个亮相的动作,简直尴尬至极。”

 

 

 

 

能炫耀的东西很多,财富、美貌、成绩,可是孩子不行。

他们不是一件物品,不是一个为父母争面子的工具。

 

 

ps:  想想自己小时候也是受到过如此礼待,学习好之前被父母怒言相向,学习成绩好了以后就成了父母在外边的门面,到是去炫耀自己孩子如何如何,总感觉这么做其实是蛮病态的一种做法,不过做子女的也是没有什么办法去改变这一切。记得上出高中的时候基本不敢出家门,原因很简单基本就是一出家门附近的邻居便会指指点点,说道那是谁家的谁谁谁,其压力自然是大得很,由于我从小是在辽宁某知名国企的一个家属区中长大,最后导致家属区中只要有孩子上初高中的都知道有我这个人的存在,这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给父母带来了大大的荣耀但是同时却要我在无形之中负担起了大大的压力。

 

 

 

 

父母爱炫耀、喜攀比背后的心理不难理解,他们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孩子即面子。

 

“现在父母的问题出在一开始:还没想好就生了孩子,自己人生都没过明白被社会催促开始养育下一代,又把自己人生的遗憾放到自己下一代上,自己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拼进全力去给孩子争靠前,最后反过来觉得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孩子欠了自己一个顺从和美好前程。”

 

知乎上有个话题“父母对自己期望过高是种什么体验?”底下的回答是“好累,真的好累。”

 

为了父母脸上有光,孩子不得不承受更大的压力。

 

ps:  这个事情我还是认同的,很多人还没有想清楚自己的人生该如何去过,也有可能他们本身也还算是个没有长大的孩子,这时由于各种原因最后决定为家族繁衍后代的行为现在想想确实是一种不太负责的行为。

 

 

 

 

 

 

童年创伤如何治疗

被父母伤害的王猛,绝不是一个人。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某刻:

“每当看到别人的父母充满爱意地抚摸自己的孩子,我就想哭。”

“每当我放松心情真正想要感受自己内心的时候,我就会发现自己不禁在想:‘我到底有什么毛病?’”

有这种想法的人,父母很可能患有人格障碍。

没有父母做到了完美,只是每个人所受的影响不同。

 

PS:其实我想很多做父母的本身就存在心理上的问题,性格上存在严重的缺陷很自己却从不承认,我想不管什么时候想做好一件事情都是应该认真准备、学习的,包括做父母这件事,也像文中所说没有父母是完美的,如果有一天做父母的话希望能够尽力去做好,能够接受自己的不足并尽量克服,不要让这种孩童时期的心理伤害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发表评论

0/200
133 点赞
0 评论
收藏